我們會相信自己的難受是因為被親近之人背叛、會相信自己做出這個決策是因為你考量了合作團隊的每個優缺點、會相信自己之所以購物是出自於各種需要。
套句海濤法師說的:「假的!都是假的!」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這本書,內容即是在探討,人類的知覺其實是平面的,我們只有當下片段的感受,是大腦根據你的環境與記憶,去拼湊出你的喜怒哀樂,讓你相信自己有之所以如此行動的理由。
不存在的內心世界
人們常常在說要「探索」自己的內心,用探索這個詞本身就很弔詭,以一個平凡人類的身體來說,我們並不具有一個名叫內心世界的構造,平時沒事可以用來內省、審視,好像可以我們還可以自由掌控這個構造的變化一樣。
這是不可能的,人確實可以內省,
但內省靠的不是知覺,而是創造。
我們必須要先理解,人是一種動物,動物會有生理激動,你受傷覺得痛你就是會哭,你累了你就會睏。
你的種種行為只不過就是生理反應,但問題就在於,人是有記憶的生物,人會根據常識跟記憶,從各種經驗角度去解釋自己和他人的所作所為。
就算多少有謬誤,也會認為整體來說沒有錯。
如果有人做了什麼,比方說有人在公共場合之下突然大哭,旁觀者會想:這個人一定是因為分離、失望、恐懼等各種原因,才突然這樣,但如果那人自己也說不清楚,是不會有人相信的,他們歸咎於他的內省做得不夠徹底,才會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這麼做。
書中強調一個觀點,我們自以為的內在的信念跟動機,都是虛構的想像力。那些乍看之下能詮釋自己和他人行為的說法,全都是無中生有的。
根本不存在內心世界,我們後天學習而來的意識跟經驗就是構築思維本身最大的素材。
人類的心智很擅長即興表演,它們會先創造出行為,之後再創造信念與慾望去解釋這個行為。過程很自然,總體來說,你不會感到有什麼不對勁,但各自拆開來解讀,卻又搭不起來。
就像一盤散沙,遠看是一盤完整的圓,近看才發現各自分散,但乍看之下還挺有那麼一回事。
1.為何人容易被受騙?
如果我說人是一種矛盾的生物,大概沒什麼人會反對,但有人去理解過這些矛盾從何而來嗎?你可以先將這個說法記在心裡,這是作者得出的答案:「人會矛盾,就是因為這些想法都是假象。」
人因為信仰與文化等原因,我們會深信我們的內心某處,擁有一個將所有動機、價值觀、規劃完整連貫的世界,我們拼命尋找思想的真相,認為只要內在足夠強大,我們就可以把矛盾的性格弭平。
所以我們會追求哲學、宗教,將各種常識超譯解讀,越來越複雜。
這時我們還會衍伸出一種異想天開的想法,覺得自己的思維跟行為混亂矛盾,是因為有許多自我彼此衝突,像是「有意識的自我」、「無意識的自我」。
作者認為,我們的大腦裡有個「內心靈媒」,它是一位出色的說書人。它擅長編造,把人騙得團團轉,內心靈媒可以根據不同的人事時地物,去詮釋眼前的世界,這方面還會依照個人想像力的強弱度,呈現出不同精密的謊言。
為什麼會說人擅長編造故事?就像電腦無法完全複製人的思想組織方式--或許可以做得很像,但運作方式卻不一樣,這就說明了人類的自由、創造力,無法被計算出來。
既然內心靈媒很會說故事,那它是怎麼獲得說故事的素材的呢?
先從我們最常接觸到的視覺感官開始說起。
已經有無數研究證實,你的眼睛是會欺騙你的,像是著名的視覺錯覺圖,直到今天還在網路上流傳,隨便幾張就能讓你陷入視覺的騙局。
電影也是類似的手法,例如蒙太奇,它會將許多破碎、不連貫的短鏡頭組合在一起,讓你的大腦自然地去聯想其中的關聯。
由此可得知,我們的視覺並不可靠,我們對於進入視野的東西判斷也會有誤。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世界的全部,其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假象。但我們會直接將這些錯誤寄存在腦海中,並把這些破碎的片段連在一起,說服自己這些都是真的。
如果「內心世界」真的存在,那麼它必定是由當下經驗組成的,但就連你的感官經驗都可能欺騙你了,那由經驗構成的內心世界,又怎麼可信呢?
2.被創造出來的感覺
我們會解讀他人臉上的情緒,來判斷對方的情緒,我們也會透過解讀自己的身體狀態,去想像自己的情感。
但表情的解讀卻是不可靠的,例如我們將一張照片裡的某人的臉部放大,假設我們看見他睜眼、張大嘴吼著,我們會去猜測他是不是在發怒,然後判斷這是人正在發脾氣。
但如果將整張照片拉遠一點看,連他的背景畫面一起看,會發現他正在一個演唱會現場,他的睜眼和大吼是在對台上的歌唱表演的感到激動。
單獨看待表情,會有很多種解釋,但納入完整的背景,才會有更正確的解讀。這一切都是大腦通則的因素,大腦會根據你視覺看到的部份,然後去串連起所有的內容,盡可能補完一個完整的故事。
從這個例子可知,一個人真正的情緒不是刻畫在表情上的,那麼,又該怎麼判斷一個人真正的情緒呢?從心跳速度?腎上腺素?呼吸是否急促?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有太多太多,大腦通則會用各種方式誤導我們去拼湊想像。
因此我們也不能仰賴觀察自身的身體狀況去理解我們確切屬於哪一種情緒,甚至有可能,情緒本身就是虛構的產物。
書裡提到,明尼蘇達大學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替每個自願受試者注射腎上腺素或安慰劑,然後帶他們與另外一個人接觸,那個人是實驗發起人的夥伴,假裝成受試者,和真正接受注射的受試者在同一個空間,然後對每個受試者表現不同的情緒反應。
當這位夥伴表現出生氣時,注射腎上腺素的實驗者,會認為自己心跳加速、臉部脹紅的狀況,是因為感染到發怒的情緒造成的。
但當夥伴表現出開心時,受試者同樣有心跳加速、臉部脹紅的情況,但他們會覺得這是因為自己被影響到開心的情緒而產生的。
這個實驗的結論告訴我們,生氣跟開心的情緒,都不是你出自於「你的內心」,比較像是當下的一種詮釋。
也有人質疑腎上腺素本來就會影響情緒、放大感受,所以實驗結果並不正確。
但有趣的地方是,這場實驗的受試者,有分為「被告知者(知道注射腎上腺素會引發什麼反應)」、「未告知者(不知道會出現什麼生理反應的人)」。
以上這些都是來自於未告知者的反應,而實驗中的被告知者,出現心跳加速與臉部通紅的狀況,則會認定自己的情緒反應是腎上腺素造成的,因此並不認為自己的狀況是受到夥伴影響。
這告訴我們什麼事?這代表人活著還真需要一點想像力,你的快樂與開心,很有可能都是你想像出來的!
說來很難以置信,但書裡舉證了很多科學實驗,去佐證「思考是一場即興演出」這個說法。
因為這個論點,在我看這本書前,我從未想過,所以看起書來非常開心,也花很多時間去理解作者的闡述。
但即使我能理解書中的理論,並認同思考這件事有可能只是人類大腦為附新詞強說愁。可我還是認為,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關於人的情感與行動這兩件事,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太多的說法跟研究不停推陳出新,我們的科學依然無法完全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我依然保留一份期待,相信人類某部分的行為,仍是出自於內心情感的驅動。
畢竟人生在世,有太多的回憶與感慨,總不希望這些快樂與痛苦,都被科學給歸類,擁有一點想像,也是一種生活的樂趣。我信任科學,也信任直覺。
這也是讀書的意義,我們信書,但更要從書中獲得新的思考。但也有可能,就像書中說的,我的思考或許都是假象,真正的原因,說不定我的質疑,只是我自己不願意承認被看穿的下意識反應罷了?
延伸閱讀:
不確定為什麼要去,正是出發的理由!
完美主義者拖延焦慮3主因,惦記著已結束的事、煩惱即將發生的事!
上班族必學!6招超有感情緒紓壓方法,不用花大錢就能翻轉壓力
本篇文章由『生鮮時書』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生鮮時書
我們為您提煉書中知識,解讀國內外生鮮時勢
每週每月,送上時事背後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