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
career
讀職場
SCROLL
職涯規劃
該不該離職換工作?試試看用積木法來堆出理想職涯!

是否常常想著現在的工作真的適合自己嗎?我到底 該不該離職 ?卻又不確定是自己沒有定性、能力不足,還是這份工作真的不適合自己?那也許你可以試試看「積木法」。

 

這篇文章來自粉絲 Alice 的提問:「想問 Zoey ,當你選擇工作時,你考量這個工作適不適合你的項目會有哪些呢?

 

我會把找工作的考量項目分成四大項,並搭配圖表來跟你分享,你該怎麼樣看待一份工作是否值得你繼續花時間、花精力,到底要繼續留下,還是離開?

 

該不該離職

 

#1  先定義出自己的積木

我要來跟你介紹一個方式叫做「積木法」,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積木,我們會用一塊塊的積木堆出房子、城堡,或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積木來堆出我們的理想工作,不過這些積木必須要由自己來定義。

 

我們可以把「理想工作」當作我們最後要搭建出的城堡,但每個人對於理想工作( 城堡 ) 的定義都不同,自然也會需要不同的積木,所以我們要先決定什麼形狀的積木可以幫我堆出我想要的城堡,以我自己為例,我認為的理想工作應該要:

 

  • 能讓我朝理想的自己前進
  • 能夠打磨我的專業能力、建立人脈、或累積作品集
  • 能夠讓我每天都期待去上班
  • 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認同感

 

當我列出這幾點之後,我的積木也就出來了 (如下圖),你的積木可能會和我不太一樣,現在你可以拿出紙筆,寫下你的判斷要素,也就是你的積木,思考一下:「你認為的理想工作,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接下來我會繼續來跟你細部分析我的這些積木到底包含了哪些具體的內容給你參考,你也可以邊閱讀邊把你自己的也寫下來喔!

 

該不該離職

此圖為理想生活設計製作,如需轉載請先詢問。

積木 1 :朝未來理想的自己邁進

我認為每一份工作,都必須要能夠讓你更接近未來理想的自己,但你未來想要有什麼樣的成就?過著什麼樣的理想生活?這是你要自己去找出的答案。

 

有人希望自己可以在大企業打拼賺錢、有人想要前進歐美展開不一樣的生活、有人則希望自己能夠趕快買到房子,安居樂業,這邊有一個重點是:「千萬不要把別人的夢想當成自己的!」,別人的夢想是賺大錢,但搞不好你比較適合樸實無華的生活,那錢也許就不是最理想的要素 (但還是很重要 XD )。

 

對我而言,我一直希望未來的自己能夠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所以選擇公司與工作內容時,就必須要確定這份工作能夠讓我成為一個更棒的領導者或企業家,或允許甚至鼓勵我在業餘時創業、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等等。

 

看到這邊你會發現,你對理想生活的定義不同,選擇工作時判斷的重點也會不同,如果你工作的重點是錢,那就不能找薪水太低的,如果你是想要進到大企業,那也許你就要能接受高壓的職場環境,目的地不同,過程也會不同。

 

 

積木 2 :累積實力、人脈與作品集

我認為每一份工作都需要讓自己在專業技術上更進步,有些人雖然沒進步,但也一直停滯不前,我覺得這也是種變相的退步,所以我在選擇工作時作也會挑能讓我的技術變更好,或是可以人脈和作品集。

 

我建議你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現在想要增強哪些技能?可能是業務、Coding 、管理帶人、企劃行銷的能力等等,然後寫一張 Remider 放在看得到的地方時時提醒自己:「我現在做得工作是否有在幫助我提升這些技能?

 

在傳統產業、小型企業或新創公司中,我們常常會不小心做那些不符合自身期望的事,如果你發現你在做得事情無法幫你累積實力、人脈或作品集,那建議趕快找主管談一談要如何改善吧!

 

 

積木 3 :期不期待去上班?

怎樣的工作才會讓你每天都很期待去公司上班?也許是超美麗的環境、超優渥的福利、超佛心的上司、超 Nice 的同事,又或者每次有專案或會議時,公司都讓你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讓你去嘗試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測試你的 idea ?

 

對我而言,如果每天上班都很無聊,只能做一堆例行性的工作,可能就會讓我想要趕快離職,但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會認為這只是個糊口或得過且過的工作,就算上班時不開心,也不會有離職的念頭。

 

 

積木 4 :成就感與認同感

每個人在工作上多少都需要成就感,因為一份工作只要做久了,就會開始變得越來越沒挑戰性,或者你被大材小用,無法充分發揮你應有的能力,而認同感並不是指同事或上司認不認同你的工作內容,而是你認不認同公司的企業理念。

 

例如你喜歡也很會寫文章,但如果天天在一間腥羶色的新聞台工作,寫內容農場,那你可能就會寫得很不開心,或者你喜歡行銷,但你對汽車不感興趣,結果跑去當汽車公司的業務,銷售一個你完全不喜歡的產品,那你可能也會興趣缺缺,這些都是無法認同公司企業理念的例子。

 

但假設你今天是個極度關心環保議題的人,然後你去一間致力於把所有耗材都變成環保材料的公司,不論你的能力如何,因為這間公司的企業理念與你的價值觀相符,工作起來就會更有動力,成就感和認同感也會隨之而來。

 

 

#2  如何判斷該不該離職 

現在你可能已經定義出了你自己的積木,也知道每個積木的具體內容,但到底要怎麼用這些積木來判斷自己該不該離職?關鍵就在於「你的積木是否穩健?」,如果堆起來之後,有任何一塊積木會倒下來,那我就認為你該離職了。

 

例如下圖中最上面的成就感與認同感的重心越來越往右偏,隨時都有倒榻的危險,至於要如何把積木堆起來,則有 3 個步驟。

 

該不該離職

此圖為理想生活設計製作,如需轉載請先詢問。

 

步驟一:將最重要放最下面,不重要的放最上面

第一步你要進一步把你的積木依照重要性做個排序,將你認為要達到理想工作最重要的那塊積木放在最下面,因為它是你最在乎,重量最重的積木,相對的,你認為最不重要、最不在乎的就放在最上面,它的重量也最輕,其他的就一樣照著重要性去排序。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朝未來理想的自己邁進」,最不重要的是「成就感和認同感」,第二重要的是「累積實力人脈或作品集」,第三重要的是「開心期待去上班」,以此類推。

 

稍微對物理有些概念的人都了解重量最重的要當底座,這樣才不容易倒下來,如果頭重腳輕,你就等於搞錯了判斷標準,底坐不穩固的話,你再怎麼排序都很容易倒塌,這樣就失去積木法的意義了。

 

這邊再提醒一次,這只是我的排法,你不需要一定要照我的排,重要性沒有對錯,只有自己覺得好不好,積木的數量也不一定只能有 4 塊,但排序方法都是一樣的。

 

 

步驟二:移動你的積木

第二步我們要來檢視我們對每一塊積木的滿意度有多少,首先請你把每塊積木都切成 5 等分,一等分約包含 20% 的滿意度。

 

然後回去看上面那張範例圖,縱軸是步驟一提到的重要性,最上面最輕,最下面最重,而橫軸則是你認為現在的工作,能不能讓你達到該塊積木的目標?能不能讓你在這個要素上感到滿意?你可以用最上下方的「理想」、「非理想」、「100 ~ -100」來給自己做個評分。

 

例如在「朝自己理想未來前進」這塊積木中,我有 80% 滿意,20% 感到不滿意,所以有四等份在滿意的區塊,一等份在不滿意的區塊,同理,我感覺自己在「開心與期待上班」這塊有 40% 滿意, 60% 不滿意,所以有兩等份在滿意區塊,三等份在不滿意區塊,以此類推。

 

 

步驟三:你的積木是否快倒了?

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平移」積木,你會發現你用積木搭起來的城堡漸漸失去平衡 ( 起碼跟原本的比起來 ),基本上只要有一塊積木完全在「非理想值」,就一定會倒塌,也代表你該換工作了,因為它無法讓你達到理想工作的標準。

 

如果理想值與非理想值各半,維持在一個恐怖平衡,那可以考慮給自己三個月、半年來做改善,如果積木依舊沒什麼改變,甚至更差!那也建議可以考慮換個職場或調整工作內容。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積木佔在「非理想值」的比例高於「理想值」,積木就容易倒塌,你也更有可能真的需要換工作。

 

該不該離職

此圖為理想生活設計製作,如需轉載請先詢問。

 

業界大大 Michael 江緯辰曾經說過:「年輕人判斷工作適不適合自己,有三個條件。

 

  1. 你有興趣
  2. 這份工作是有前景且能夠符合你的願景
  3. 有個真材實料的領導人願意提拔你

 

我們最怕的,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做自己不感興趣以及沒有未來的事,利用積木法可以好好的檢視你目前的情況,避免淪落到想離職,但又沒能力到其他更好的地方,只能繼續待下去的窘境,提早為自己做工作健檢,也能讓你提早回到理想工作的正軌。

 

 

#3  所以你到底該不該離職 ?

每個人一輩子一定會遇過一些難解的問題,例如要出國還是返鄉?分手還是復合?離職還是再撐一下?

 

正所謂當局者迷,當我們身在沼澤之中,真的很難看清到底該如何做決定,所以建議要常常將自己的擔憂與考量視覺化,這樣有助於你釐清目前缺乏的是哪一部份,以及什麼才是對你最重要的 foundation,什麼又是沒有那麼重要、可以忍受的?

 

你的積木會改變, 年齡、公司、職業別、人生經驗都可能是讓積木改變的重要因素,我建議每三個月甚至每個月都來用積木法檢查一下自己現在的情況和理想的願景有沒有對齊,然後進行調整。

 

如果是個不上不下的情況,也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期限,告訴自己在這間公司待一年、三年,同時嘗試去尋找更理想的可能,你才有辦法離你的理想生活越來越近唷。

 

希望今天的文章有幫助到你,也歡迎你和我分享你的積木唷!

 

Zoey

 

| 作者
Zoey 佐依

 

本篇文章由 Zoey佐依 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合作洽詢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Source:Pexels

Copyright © 2024